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于2012年首次提出,“四網”即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四流”即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澳茉淳W、信息網、交通網是經濟基礎的三個支柱,而人文網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網四流”融合體系最核心的是能源網,其特點包括跨行業、數據化、服務化等,可以解決四大矛盾——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矛盾、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矛盾、集中式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矛盾、電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矛盾。
當前,中國正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是重要任務。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遠期目標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大國擔當。
“四網四流”融合通過已開發的智能能源操作系統,將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實現增值效果。通過“四網四流”融合,有助于打造我國的智慧能源系統,不同能源結構間的耦合優化,可以將廢棄的能源變得有用,提升能源效率,同時可以實現零碳發展。能夠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能源互聯網,將能源流和物質流進行耦合,一方面能夠形成智慧能源系統,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碳捕獲技術實現碳平衡,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生態效益,在實現能源價值流的同時做到低碳化發展。
四網四流融合中,人- 機(信息)- 物理世界三位一體高度融合的思想和結構體系,也可應用到碳中和的思想和結構體系。在發展“智能能源”方面,智能可以促進碳利用,變廢為寶、低碳出行,助力實現碳中和。
如上圖所示,以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體系革命為載體,在能源維度,體現在“源網荷儲”協同運行;在交通維度,體現在位移屬性到自組織體系建設,再到交通+融合交易的社會價值;在信息維度,則從數據到信息的提煉,再到知識庫和圖譜的建設,逐漸提升到人工智能+的融合體系;在人文維度,從行為到社會組織再到新文化構建,逐漸向多維服務的社會體系過渡。
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重目標任務是艱巨的,畢竟我們用了40年走了人家兩百多年的路,這個過程中累積了很多問題,在繼續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碳中和,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