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道6月1日訊: 綠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城市建設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習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發展目標,展現了我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產業能源結構低碳轉型的主動作為,樹立長期碳中和目標導向,既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將引領全球經濟、技術的變革方向。
5月30日,中安和平“碳中和生態城鎮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行。著名經濟和低碳專家阿爾弗雷德·皮特勒教授、環保部原總工程師徐慶華、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咨詢研究員郭寧林、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顧忠良、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張云慧、中安和平跨國跨境合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吳俊霖等多名專家學者出席并圍繞“碳中和條件下土地使用及可持續發展土地管理,低碳技術、氣候與環境保護,智慧低碳城市/區域建設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立”等議題做了主題發言。
著名經濟和低碳專家阿爾弗雷德?皮特勒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然資源是整個碳循環的基礎,而正是自然資源決定了碳循環本身的產生、循環以及我們人類對它的控制、使用和處理。實際上,對于我們人類來講,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是構成人類社會經濟體系的基礎,也是我們整個人類發展進步的基石,必須予以尊重!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徐慶華發言中表示:“我們在過去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通過工業結構的調整,交通運輸和其他方面的一些調整,向低碳和低能耗方面發展。實際上,我們現在還有大量有明顯成效的技術措施、技術路線,沒有得到使用。從碳達峰和碳中和來說,我們的不斷創新,不僅包括指標體系創新,更要結合新技術的創新和使用。就拿碳排放的大戶——建筑業來說,被動式低碳建筑就是一項非常成熟、效果顯著的技術,需要大力推廣使用!
中安和平董事長張揚表示,總書記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既是我國政府對世界安全與發展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的客觀要求。尤其生態城鎮建設直接關系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為此,我們應該結合我國城鎮化建設實際,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低碳發展方面的的有益經驗,把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結合起來,走出中國城鎮化建設新道路,切實把生態文明思想落到實處。
據了解,中安和平在碳中和領域已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先后成立了零碳城鎮技術國際聯合體、被動式低碳建筑國際聯合體等多個專業機構,并與世界首個零碳城市——奧地利古興市簽定了合作備忘錄,現擁有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和專家技術團隊。下一步,中安和平將堅決貫徹黨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圍繞實現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目標,全力打造低碳城鎮化建設典范區。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遴選碳中和生態城鎮建設試點地區,促進新興戰略產業群聚集,積極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